为深入探寻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积极贯彻“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的指示精神,“赤旌照前路,薪火砺新程”努努影视 赴滨州、枣庄、潍坊等地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以“赓续胶东血脉,守护红色根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通过“红色记忆情景再现计划”的特色项目,在实地走访中追溯革命历史,让红色故事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实践团成员马超群参访高密红高粱纪念馆
为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高密地区的抗战历史,感受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实践团成员马超群于7月16日代表团队前往高密红高粱纪念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马超群同学首先采访了刘铁飞馆长,了解到建馆初衷是为了铭记抗战历史,传承高密人民的英勇抗战精神。纪念馆内,泛黄的《新青年》报纸、各式枪械炮弹和简朴的军大衣等展品,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在艺术展区,刘馆长通过震撼人心的画作与雕塑,艺术化呈现了日军暴行和民众抗争,让历史场景跃然眼前。此次参观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同时学习了用艺术手法传承历史的新颖方式,增强了历史文化认知与使命担当。
实践团成员于昊正赴莱阳红土崖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实践
7月15日,实践团成员于昊正代表团队赴莱阳市红土崖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实践活动。这座安葬着428位胶东烈士的陵园,是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于昊正同学默哀献花,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1942年反"扫荡"中牺牲的烈士事迹。纪念堂内,驳壳枪、绑腿等遗物和《解放莱阳》沉浸式沙盘生动再现了1945年莱阳城攻坚战场景,特别是姜守志战士那封写在烟盒上的绝笔信令成员潸然泪下。于昊正同学采访了守陵40年的老党员姜兆坤爷爷,并开展了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在擦拭墓碑时,18岁烈士王桂花和仅刻"排长1945"的残碑让成员深受触动。遗忘太过轻易,而铭记与传承,本就是我们这代人最朴素的义务。
实践团成员邹志昊开展德州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实践活动
实践团成员邹志昊代表团队于7月12日至15日先后赴山东省德州市革命烈士陵园和山东省乐陵市千年枣林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在德州市革命烈士陵园,邹志昊同学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并通过珍贵文物和史料深入了解了德州人民革命斗争史。重点参观的"冀鲁边抗战风云"专题展中,赵振江烈士"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战地誓言令成员深受感动。团队成员邹志昊还开展了志愿服务,为游客提供了讲解服务。在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成员参观了革命纪念馆、烈士碑林等场所,实地体验"抗战密道",感受边区军民开展游击战的智慧。常大娘之家展馆中革命妈妈刘香蕙的事迹展现了民众的伟大力量。活动期间,团队邀请老党员开展专题学习,聆听革命后代讲述先辈故事。一位烈士后代回忆道:"爷爷常说,党员就得冲在最前面",这些朴实的话语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通过实地走访和互动交流,团队成员对革命历史和党纪团纪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团成员李梦伟赴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7月15日李梦伟同学代表团队踏入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跟随讲解,李梦伟沉浸式了解了革命历史与先辈事迹。从陈列的珍贵文物、史料中,成员感受到刘少奇同志在山东领导革命工作时的坚定信念与奉献精神,通过追溯红色记忆,为后续传承红色精神筑牢了认知根基。依托纪念馆及家乡党纪军纪教育资源,成员们开展了专题学习。李梦伟同学邀请了当地老党员分享党纪发展故事,通过讲述革命年代严守纪律、坚定信仰的案例,深化了成员对党纪权威性与严肃性的理解,增强了自身组织纪律意识与责任担当。开展志愿服务时,成员将从纪念馆学习到的先辈精神,转化为服务家乡、服务群众的行动,扩大红色文化传播范围。
实践团成员卫师帆赴重庆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7月15日,实践团成员卫师帆带领团队前往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这两处革命遗址见证了共产党人在狱中坚贞不屈的斗争历史。在渣滓洞,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牢房、刑具等历史遗存,深入了解了江竹筠、许建业等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江竹筠"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铮铮誓言,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白公馆内,"小萝卜头"宋振中在狱中坚持学习、传递情报的感人事迹,让成员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通过参观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团队成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
踏入革命红色文化遗址,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对话。那些陈列的物件、珍贵的图文,诉说着往昔的艰难与热血。走出遗址,心中满是震撼与敬意,作为青年学生应铭记历史,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唯有奋斗,才能不负先辈嘱托,让红色血脉永远滚烫!
编辑:于昊正 卫师帆
校审:张敏男
终审:郭华
【关闭】